2025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太阳成联合烧伤整形科以“医教协同”赋能医学教育创新,以“国际交流”拓展人才培养维度,通过“早接触临床”专项活动,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新路径。本次活动覆盖22名中外学生(含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8国学员),通过前期线上理论奠基+后期线下临床浸润双轨路径,深度融合医护协作机制与跨文化教学实践,为深化“一带一路”医学教育合作提供了生动范例。
医教协同,构建“医护双导师”育人新模式。活动以“医护一体”理念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创新“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主治医师与资深护士组成联合带教团队,在门诊接诊、手术示教、病房换药等场景中同步开展技能传授与理论阐释。通过门诊手术室的缝合打结示范、病房换药环节的疼痛评估教学,学生直观体验“理论—操作—人文关怀”的全链条临床思维培养。科室特别设置缝合练习站与模拟考核区,以“医护联合评分”机制强化无菌原则、操作规范及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临床胜任力与职业素养的双重提升。
国际交流,打造双语医学教育创新平台。针对8国留学生语言文化差异,活动构建“双语双轨”教学体系:带教团队采用中英文交替讲解关键操作规范,在换药清创、病史采集等环节嵌入跨文化沟通训练。巴基斯坦留学生在缝合练习中与中国学生混合编组,通过专业术语的中英文互译突破语言障碍;尼日利亚学员在模拟考核中以双语汇报病例,展现医学表达的国际通用性。这种“沉浸式双语实践”不仅强化了留学生的临床技能,更推动本土学生提升医学英语水平,为全球医疗协作储备语言能力。
跨域融合,助力“一带一路”医学人文互通。活动将国际化视野融入教学全流程:坦桑尼亚学员在病房实践中用中英文实施人文关怀,津巴布韦学生通过视频案例分析展现多元文化视角。结业汇报会上,中外学生以跨文化团队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医护导师从“技能操作—应急反应—文化共情”多维度评价,验证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全球共通性。烧伤整形科医护总结指出,此类实践为“一带一路”医疗人才搭建了“技术共享”与“文化互鉴”的双向桥梁,其“双语教学+真实场景+联合考核”模式可为跨境医学教育合作提供可复制经验。
此次联合教学实践标志着院校与临床科室在协同育人机制上实现突破:一方面通过医护深度融合夯实学生临床根基,另一方面借力国际化教学场景培育全球医疗胜任力。未来,双方将持续优化“医—教—研—国际”四维联动体系,为新时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